她说情感口述网 语录说说 从阅读到写作,你需要几步?

从阅读到写作,你需要几步?

作者:右右的妈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,就是现在写作的人或者自媒体人越来越多,最明显的就是付费学习中大部分都是:文案写作法、朋友圈变现、一字千金课程、还有拆书稿等等,只要你…

作者:右右的妈妈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,就是现在写作的人或者自媒体人越来越多,最明显的就是付费学习中大部分都是:文案写作法、朋友圈变现、一字千金课程、还有拆书稿等等,只要你走自媒体路线基本上都能遇到,也有小伙伴开始读书,读各种书,希望能够借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。但是从阅读到写作真的就那么容易吗?只要多读书就能解决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吗?

其实今年年初我给自己也定了读书目标,但是发现看了几本,有种打开门本:马冬梅,关上书本马什么梅的意思。直到翻到了申克·阿伦斯的《卡片笔记写作法: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》(以下简称: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)。书中告诉我们,如何在阅读的时候利用卡片笔记去帮助我们思考,从而更方便地去写作。

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快时代,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,好像人们不再去记忆不再去思考了。阅读亦是如此,看的书很多,记住的很少,写作的时候也是空空如也。于是我们开始找工具书看,不再看所谓的无用之书,不再看文学、不再看诗歌,仿佛我们写不出东西,是因为我们书看的不对。我曾经也处于这样的状态,总觉得我们要看框架类的书籍,能更快更便捷地去做填空题,才去写作,殊不知,填空题也需要内容去填写。所以,从阅读到写作,可能就是我们的阅读姿势不对。

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中,作者申克·阿伦斯在书中给我们梳理了卡片笔记,并且将卡片笔记分成了三个:闪念笔记、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。虽然看上去三个方向的笔记显得很多,但是其实都是有内在联系的。这个卡片笔记写作法也是作家卢曼使用的,尼古拉斯·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,并且在他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,以学术高产著称,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,经研究:卢曼的生产力源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。

闪念笔记、文献笔记、项目笔记和永久笔记四个笔记法,相互独立,有相互链接——

1、闪念笔记(Fleeting Notes):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,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,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。

2.永久笔记(Permanent Notes):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,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。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,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,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。

3.项目笔记(Project Notes):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,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,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。

也就是说在闪念笔记就是你脑海中的想法记录下来,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处理,将书中的原话复制下来也好,写下来也可以,最重要的就是加上自己思考和想法。然后进行整理,成为文献笔记,也就是以后能直接拿来用的,将闪念笔记处理后,就可以删除了。毕竟一旦太多了,我们就很容易信息过剩。最后就是将笔记产生链接,成为项目笔记,就是在某个项目中所用到的笔记,项目结束之后就成为永久笔记。

书中的三类笔记,说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复杂,但是当我们在实际操作中,就会发现,卡片笔记真的是一个我们自己的大脑资料库。这个大脑资料库建立起来,需要注意以下两点:1、重复阅读重思考 2、简单即简便。

第一、重复阅读重思考

心理学家所说的曝光效应,即做某件事的次数多了,人们就会相信自己已经很擅长做这件事,而不考虑实际表现(Bornstein,1989)。遗憾的是,我们倾向于将熟悉程度与技能混为一谈。 ---申克·阿伦斯

我们常常陷入误区,以为工龄等于能力,但是工龄可能会代表经验,所以,我们的日常的行为并不能代表着我们能进步,长期看一本书,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吃透这本书,我们要注重的是思考,思考并不是睡前躺在床上,想着我睡前看了什么内容,想到什么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,我们要做到的是记录思考,这样你才能第二天、第十天、甚至在一年后,看到自己的思考内容,叠加思考才能产生价值。才能让你看的书、写过的东西更加精进。

第二、简单即简便

我的小时候,很喜欢隔壁桌的小朋友的文具,各种各样非常好看的笔、橡皮这些,那个时候长辈告诫我的话就是:差生文具多。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中也说:记笔记不是最关键的工作,思考、阅读、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,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。所以,大部分人还没开始行动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工具,但是我们只有在记笔记的时候,才会找到工具,哪怕最开始的时候,真的只是手写笔记。

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中还提到一点: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,就等于没有想法,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,如果把一个研究成果公示于众,就需要把它写下来,供人们阅读,以此传播下去,否则这个成果没有任何意义。

所以,当我们有个这个想法之后,就可以写下来或者拿来跟人沟通,这样不仅仅是想法交流,也代表着思维的碰撞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她说情感口述网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。 本文网址:http://www.xnlts.com/11616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返回顶部